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洗髓丹(8 / 12)

读讽诵。

范仲淹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

后世便有了断齑画粥的美誉,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

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o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敷千卷。

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昼夜不息地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霉。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他人叫苦连天,颜回却不改其乐。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

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乐经》、《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o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亳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