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洗髓丹(7 / 12)

形成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有:个体生理上的缺陷,智力、才能、知识、文化等的差距,多种需要的冲突,如色盲者难实现学习或绘画的志愿;体弱多病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家庭与事业矛盾的苦恼,等等。

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社会因素造成的挫折最大,伤害最大。

罗密欧与朱丽叶因家族矛盾,有情人不能成为眷属,饮恨而死;有才华的人因受嫉妒而遭排斥打击等等……不胜枚举。

面对同一种打击,有的人坚定不移,有的人颓废沮丧。

这种“挫折容受力”的差异,与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有关联。

“挫折容受力”还与个人的性格有关。心胸开阔、性格外向的人,对挫折能泰然处之,并能以积极的外部活动转移受压抑的心情;性情忧郁、内向的人,对事物过分敏感,爱自寻烦恼,挫折承受能力自然脆弱。

个人的生活经验、健康状态等因素,也都能影响“挫折容受力”。鲁迅曾说过:“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这应该成为我们遇到挫折时的座右铭。

古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在古今几千年的伟人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自古以来,所有成功者都是在战胜艰难困苦中获得成功的。不经过艰苦的磨难是不可能获得伟大的成功。

磨难能激励人们的斗志。司马迁由于说了一句大实话而得罪了汉武帝。最后司马迁被施以宫刑。当司马迁受到了宫刑之后,他感到非常的屈辱,但是,为了完成他的《史记》,他忍辱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著作。

在磨难面前,司马迁没有退缩,反而激了其著书立说的斗志。当我们读到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时。是否想到过司马迁曾经受到过的磨难呢?

有句名言是“患难困苦才是人类之最高学校”。这句话用在司马迁身上是太恰当不过了。

范仲淹,他的父亲范墉。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先娶陈氏,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两岁便丧父,家中没了经济来源。

谢氏贫困无依,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