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怎么选择(天天万更求订阅!)(5 / 12)

民当中分离了出来,进入了大夫阶层,这就有了“士大夫”一说。

因此,整个社会不再是有限的那么几个君子,说不定你身边到处都是君子,那个不起眼的读书人。那个穿着破衣挎着佩剑到处游走的人,说不定明天就成了“君子”,这样一来。遍地都是君子,“君子”一词也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

再来说为什么“十年不晚”。

这需要把君子恢复到最早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个要报仇的君子是国君或者大夫。他们所结的仇可能是一个人的,也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团体,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群体。要想报复,都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群体。

换句话说。结仇是一个人对一个人,后果波及到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报复也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

就像伍子胥,杀他父兄的是楚平王,他要报仇,针对的却是整个楚国。这显然是他一个人不能办到的。要想达到目的,他只能依靠一个国家,于是出走吴国,并帮助公子光杀掉吴王僚,让后者登上了吴王之位。

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例子很多,像孙膑与庞涓、范睢与魏齐,赵氏孤儿赵武与屠岸贾等等。

还有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要想报复,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事情,十年能够实现,一定是早的,绝对不算晚。

像燕昭王报复齐国,用了二十八年。楚昭王执政时,国都城陷,宗庙被毁,父亲的尸体被人鞭、辱,靠着秦国的力量恢复了王位,但到死也没有能力报仇。

其他的如晋文公报复曹卫,用了十四年;赵氏孤儿赵武报仇十五年;伍子胥报仇十四年;孙膑从围魏救赵开始公开与庞涓为敌,到马陵杀死庞涓,仅报仇之路就走了十三年。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能报仇就是很难得的,不用说是十年。

好像还是没有说清楚十年的问题。君子的仇恨就是国家的仇恨,既然是国、仇,需要用军队来报仇,这就需要一大批人来完成这件事。

古代人以十五岁为成年人,只有成年人才能当兵打仗,参加这种国或者家族的报仇行动。

君子的仇恨,往往是经过战争或者杀戮结下的,事件过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族的青壮年男子往往会伤亡惨重,这种情况在古代不乏事例。

楚国曾经何其强大,吴国攻进郢都,从此一蹶不振;魏*队曾经所向无敌,马陵一役全军覆没,魏国从此没落,再也难显梁惠王时的辉煌;赵有良将廉颇,此后也不乏名将,曾经是山东六国抵御秦国的中坚和屏障,长平之战,秦国坑杀赵国降卒四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