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更爱他...(天天万更求订阅!)(6 / 12)

忧虑、悲伤和惆怅。长期以来对中国女性的禁闭使得中国的爱情诗歌总带有哀怨的悲伤情调。

唐代之后,更多的爱情诗所表达的都是渴望与失望、留恋与离别后的思念。

宋朝的女词人李清照前期多以闺情和景物描写为主,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道出了内心的孤寂和空虚。

换个视点,应该是描写故事的了,看看最通俗的一种模式即是:在某个集会,或是家中来了某位年龄相仿的客人,由于本来就很少出门见人。所以很容易就产生爱慕。

而后是自然的烦恼和伤感,在社会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下,以至于她只能尽最大力量掩饰这种模糊而强烈的愿望,然后私交,接着总会有点什么插曲。要么是战争使得两人身处异地,要么是其中谁被父母强硬的包办了婚姻,要么公子赶考期间发生变故,致使双方等待、翘盼、焦虑。感情真挚热烈的话,会得个相思病,这种模式在中国爱情故事中是惊人的相似。

为情所困。面无血色,眼神暗淡,父母担心,再迅速安排个婚姻,正如中国戏曲通常的大团圆结局的最后一句所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相对这种哀怨的处境。现代的恋人们应该算相当幸福的了。

没有上级对下属的所谓“赐婚”;没有在母亲肚子里就开始的指腹为婚;没有一女只侍一夫的社会伦理要求。

社会的文明程度能改变爱情的方式,却扼杀不了爱情。

无论什么社会属性,统治阶级如何把女性禁闭起来灌输成套的传统道德教育,爱情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社会背景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形式上的现象罢了。

那么纵看古今,难道社会就现在突然转变了认识,变的开放了吗?

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诞生已有3oo万年左右了,虽然当时还存在着动物的一些本能,但也有些禁忌了。这应该算是人类社会属性的开端吧!

当时是不存在爱情的,当然这个只是一家之言,并无根据。

爱情产生至少是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专一;第二平等;第三文化素质。

爱情是多方面感受的综合体验,关系到个人品位、理想、道德、志趣等观念。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诗经》中已经很清楚的写了男女双方所倾慕的对象标准了。

楚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离骚》中,也直接抒发了对恋人的思念和苦苦追寻。

横向展开世界的画布。时间恰恰与影响甚远的西方柏拉图式的爱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