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脉诊(5 / 7)
但必要时可以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总以达到辨清脉象为目的,所以每次候脉时间以3~5分钟为宜;另一方面,又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两按草率从事。
脉诊要求医生有解剖生理学等有关知识。这方面,我国古代有许多可贵的记述。
第一,关于心脏、血液和血管的关系。脉和血液以及心脏的关系极其密切。
《内经》明确记述说:“藏血,脉之气也”(《平人气象论));“五脏所主,心主脉(《宣明五气》);一切血液和血管都受心脏控制;血管是血液流行的处所;心和脉是相合的;心气绝了,脉就不通,脉不通,血就不流;脉道通了,血气才流行。
它明确指出脉是血脉,发源于心,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经》已经记述了血液循环的概念。
如说,饮食经过消化系统,吸收营养而传到肝脏,由肝传到心,由心传到肺,又由肺传到心,然后输布精气于脏腑皮毛(《经脉别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yin樟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含精,行气于府。”);并且说脉管的血循环不停地流着,上下相贯,如环无端,等等。
这种认识虽是初步的,甚至是带有某些想像成分,但是它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循环生理学的认识,并为古代脉诊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关于血液速度的认识。
我国古代医家已经注意到血流速度问题。《难经》说:人一呼,脉管中的血液流行三寸;一吸,也流行三寸;一呼一吸,共流行六寸。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这种认识尽管很不精确,却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血液速度是血液循环状态的一种重要指标,现代医生为心血管系统病人做临床检查,也把测定大、小循环的时间当作一种常规。
第三,关于呼吸和脉搏频率关系的认识。
《内经》上说:人一呼,脉跳两次,一吸,脉又跳两次,一呼一吸,脉跳四次。(《平人气象论》:“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这样,连续计数,以每分钟呼吸十八次计算,一分钟脉就跳七十二次。这里不仅明确指出了脉搏和呼吸的关系,而且知道呼吸和脉搏频率是一和四之比,和现代生理学所观察的是一致的。
此外,《内经》还记述了脉搏和呼吸次数之间的比例改变是一种不正常现象:指出人一呼脉只跳一次,一吸脉只跳一次,以及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跳动三次,都是病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