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治疗手段(3 / 7)

性中药著作和讲义较多,内容多数偏于临床实用。

前者以蒋玉柏《中国药物学集成》较有代表性。该书有总论、各论两大部分。总论概述了中药有关基本理论知识;各论按功效分类,分别记述了400余种药物的别名、气味、形状、功用、制法、有毒无毒、用量、禁忌、处方等。

其体例和内容与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简明实用。

如秦伯未《药物学讲》,分为发散、利尿、理气、理血、温热、寒凉药等12类加以介绍,如张山雷《本草正义》。属于传统药论性质。该书结合个人用药体验论述了中药的药性、功用以及鉴别、炮制、煎煮法等,有较好的影响。

很多中草药的疗效不但经受住了长期医疗实践的检验,而且也已被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有些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和分子结构等也已经全部或部分地研究清楚。

例如麻黄平喘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常山治疟的有效成分常山碱、延胡索止痛的主要成分四氢掌叶防己碱(延胡索乙素)、黄连和黄柏止痢的主要成分小蘖碱(黄连素)、黄芩抗菌的主要成分黄芩素、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番泻甙等等。

为了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于药物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贮藏保管等方面,也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大量事实证明,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医药遗产是极为丰富、极为宝贵的。因此。我们应当珍视这个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反观国外药物知识的发展。以埃及和印度为最早。

公元前1500年左右埃及的“papytus”(纸草本)及其后印度的“ajurveda”(寿命吠陀经)中均已有药物的记载。

希腊、古罗马、阿拉伯在医药的发展中也有悠久的历史,如希腊医生dioscorides的demateriamedica”(药物学),古罗马的galen(公元131~200年)所著“materiamedica”(药物学),阿拉伯医生avicenna(公元980年)所著“canonmediclnae”(医药典)等都是专门的药物学著作。对古代医药学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

相关中药还有着很多闻名世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