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八章 注意度(4 / 6)
其发布的广告上来看,收费达5800元人民币,活动时间为5天,但是陶宏开否认他收费一事。
中--央---电---视---台报道,杨xx的网戒中心三年收入8100万元人民币,在该中心,存在着一种名为“加圈”的收费制度。若被治疗者违反中心的制度,有可能会遭到电击的惩罚,其家长必须上交罚款,少则10元,多则上万元。
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那些网瘾治疗机构所谓的戒除网瘾的办法很不靠谱,也许有些孩子是因为这些办法把网瘾戒除了,但是,他们的身心绝对遭受了很大的打击,这对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害处很大,所以,对于这样的不正当网瘾治疗,家长们还是不要相信的好。
关于治疗孩子们的网瘾,其实还是得听听一些专家们的建议(嘿嘿,虽然行者对于所谓的专家没有什么好印象,不过,暂且还是听听吧!)。
在中国,相关标准的制定者对病因尚存不同看法――
姜奇平:和应试教育有关,应试教育越极端,网瘾现象越多。
熊丙奇:可能源于心里方面的原因,比如交流障碍,缺乏沟通。
陶然:“多动注意力缺陷”这种精神疾病是导致网瘾的根源。
张振芬:网瘾是一种心理习惯,是一种依赖行为。
心理咨询专家陈智雄认为,制定《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好坏,关键在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运用。
他指出,人们先要有正确的认识。《标准》中,网络成瘾所致的精神疾病,并非不懂得精神医学的人们所理解的“精神病”、“神经病”。不是上网时间长就得了精神疾病,还要有具体的诊断标准。例如:具体症状、病程、严重程度、社会功能、戒断反应等。
陈智雄指出:如果“网瘾”列为精神疾病范围这件事能引起“准网瘾者”的自觉和全社会对“网瘾者”的关心,这就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对于部分不必要经常上网的人,如果上网时间开始增多了。就可以因此得到提醒:噢!上网是有可能成瘾,并有可能发展成为精神疾病的!这就起到敲响警钟的作用。
在这里也提醒网友们可以问一问自己:“当我上网时,是我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利用它,还是它或者它背后的利益集团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控制着我?”
陈智雄认为:这个标准的出台,对真正有网瘾的人可能会有不同层面的影响。例如有的会被定义为精神病人,可能蒙上心理阴影,甚至自暴自弃。
所以。有必要引起周围亲友们的重视,网瘾者也需要重新考虑:“我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