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黄河溃堤疑云,官场比洪水更凶险(2 / 5)
行弹劾。
在官场上混,首要的便是“明哲保身”。
朝廷里的御史们,无论弹劾谁,不弹劾谁,都会先仔细揣摩皇帝的心意。
那些深受宠信的大臣,绝不会有哪个傻子会愣头愣脑地去弹劾他。
若是连这点眼力见都没有,也根本就无法在朝中为官。
当然,由派系斗争,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引发的弹劾,不在此例。
那往往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博弈。
没有特殊原因,偶尔出现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愣头青,往往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默默无闻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例外。
若是弹劾的官员若干年后最终倒台了,那么这位“愣头青”便会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敢于与奸臣作斗争的“好名声”。
要不然,便只能成为历史的一粒尘埃,搭上自己的身家前程不说,一家老小都会被害惨!
真正有能力的大清官,都深谙在必要的时候韬光养晦、暂时蛰伏的道理,懂得首先明哲保身,以待时机。
陈铮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身处朝廷中枢之外,对具体情况了解有限。
只要他不愚蠢,不是那种自以为是、不识时务的愣头青,就不会硬来蛮干,做出蠢事。
纵然他心中有着为百姓作主的强烈愿望,也只会先观察局势,顺势而为,而非贸然行动。
这是人之常情,亦是官场生存的必然。
老百姓可能希望官员能一身正气,不顾一切,见到贪官污吏就冲上去与对方拼命,上演一幕幕慷慨激昂的“好戏”。
在民间的戏剧和说书中,也常常上演着这样直截了当、快意恩仇的故事!
但官场上的实际情况,远比老百姓心中那份朴素而美好的想法要复杂得多,充满了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与人情世故。
仅仅凭着心中一时的愤慨与热血,不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是根本无法在官场立足并有所作为的!
朱允熥迈着步子,在房间内来回踱了几步,思索片刻后,又将目光投向周安民:“没有准确的死亡人口数据也无妨,那你就和朕说说,你心中大致的估计情况吧?”
周安民身躯猛地一颤,慌忙跪了下去,额头紧贴地面:“陛下恕罪,这等攸关百万百姓生死之事,微臣又怎敢随意估测,信口胡言呢?”
朱允熥眉头微皱,有些语气不悦道:“朕让你说,你就说!”
“即便说错了也无妨,朕恕你无罪。”
谁料,周安民听到这番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