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六十七章(4 / 5)

是格尔的想法。

他把情况想到最极端,也就这样了。

实际上希芙并未把最糟糕的情况说出来。

那就是,在情况不可收拾的时候,海姆达尔甚至会亲手杀死人质!

非常具有俄式救援的风格!

所谓俄式救援……

“嘿,里面的恐怖分子们,听着!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那个人质已经被我们轻松解决了,所以,别再磨蹭了,快点出来投降吧!”

谈及2002年莫斯科文化宫人质事件与2004年别斯兰人质事件,那简直是人间惨剧,四分之一的人质不幸丧生。这两起事件让俄式救援背负了“人质粉碎机”的恶名,饱受世人诟病,令人痛心疾首。

那么,事情真的像我们听闻的那样吗?俄式救援的背后,是否真的漠视了人质的生命安全?难道他们真的对生命如此冷漠,不在乎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吗

俄式救援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救援部队经常使用包括武装直升机、装甲车、火箭筒在内的诸多重武器,一阵猛轰之后再由突击队员持冲锋枪上前突突突,让人感觉似乎他们是要把武装分子和人质一起炸成灰一般。实际上,俄救援部队之所以这么做,是源于现实反恐环境的严酷。与西方“独狼”式的武装袭击不同,俄境内各种非法武装的装备水平非常之高,甚至连很多国家的正规军都要望而却步。特别是苏联解体后,因为缺乏监管,大批武器装备流入黑市,使得很多武装集团能够以较低价格迅速购入精良的武器装备。例如前文所述的文化宫事件,事后查明武装分子不仅持有包括ak74u突击步枪和pm手枪在内的20多支枪械,还包括20多枚手榴弹,8枚用152毫米炮弹改装而来的爆破器,以及地雷、炸药包和多个内含简易爆炸装置的腰带。与之相比,西方国家人质事件中的袭击者顶多就是几个人加几把枪,甚至很多人手里只有冷兵器,sas与gsg9大显神威的伊朗驻英国大使馆人质事件和摩加迪沙劫机案便是如此。此外,由于地理原因,俄罗斯绝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较低。因此俄大多数建筑出于保暖需要墙壁极厚,俄军警部门如果只使用威力较轻的单兵武器,恐怕连“破门而入”都十分困难。另外冷战时期,为应对大规模核战争,苏联多数建筑都建有如迷宫一般的地下设施,用以安排百姓避难及屯放粮食物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军警部门的营救难度。特别是在文化宫事件和别斯兰事件发生的剧场、学校等场所,都建有大量结构复杂的人防建筑。这些建筑不仅使救援部队很难确切掌握人质的分布,更给袭击者提供了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